实验室实行“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运行机制。实验室接受国内外科研人员以访问学者和客座研究人员的身份来实验室工作,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国际合作和学术交流,如合作研究、科研人员互访和讲学、联合培养研究生等。
实验室设立开放课题基金,由实验室主任管理,主要用于支持具有创新思想的课题、新研究方向的启动和优秀年轻人才的培养。
实验室将积极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或其他单位建设长效稳定的“产、学、研”联盟。
重点实验室以“紧盯国际前沿、积极拓展交流、立足自身特色、努力扩大影响”为团队跨越发展的重要抓手,开展了系列国内外实质性学术互动,努力在国际场合发声,让国际同行看到、听到、感受到本实验室的科研特色,团队文化,使团队建设取得新进展。积极鼓励本实验室科研人员对外交流,特别是参加国际顶级学术交流会,为此实验室特别安排资金配套资助教师、学生进行交流。近3年来,参加了包括美国混凝土协会年会、香港高端论坛、国际水泥基材料纳米改性研究大会、国际水泥化学大会在内的国际会议超过50人次,进行包括会议主题报告、分会报告和墙报展示等20余人次。在有的放矢的广泛交流的同时,注重与上述主流单位进行实质性合作,培育合作机会、学生培养等。如与美国威斯康辛州立大学、香港理工大学建立人才交流和学生培养方案,正积极推进;与相关国家开展国际合作项目的联合申报。实验室代表国内水泥混凝土研究同行积极支持国际同行举办国际学术交流活动。如以国际会议学术委员会成员、主题报告发言人、协办学术活动等形式邀请国内同行参与国际学术活动,积极申办、筹办国际会议。
聘请国际顶级科研顾问
2016年,实验室聘请土木建筑材料国际顶级专家、美中印三国工程院院士SP Shah为团队特聘顾问,每年来校工作时间不少于1个月,为团队建设顶层设计提供咨询,为团队国际化发展建议方案,与团队科学研究开展合作;
引进、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科研人员
引进具有国际视野的科研人员是本实验室的重要发展战略,2016年从美国蒙大拿州立大学成功引进A3岗科研人员一名。具有良好国际科研视野成为本实验室人才引进的关键因素之一。
积极鼓励实验室人员任职服务国际水泥混凝土材料研究组织,如3人入选美国混凝土协会ACI理事,2人入选美国交通协会理事,扩大研究人员的国际视野。
加强与世界主流水泥基材料研究机构的交流
近年来,实验室与国际主流水泥混凝土研究机构和人员进行广泛的交流。如美国水泥协会PCA、美国普渡大学、美国混凝土协会、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爱荷华州立大学、威斯康辛州立大学、英国利兹大学、帝国理工学院、伦敦大学学院、布鲁诺大学、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荷兰埃因霍芬理工大学、澳洲莫纳什大学、瑞士洛桑理工学院,等近20所国际重量级水泥混凝土科研机构研究人员来本实验室参访,探讨合作,其中包括美国水泥协会科研副主席,国际水泥混凝土研究一线专家,水泥混凝土研究国际最具影响力的高校。
国际会议场合努力对外发声
积极鼓励本实验室科研人员对外交流,特别是参加国际顶级学术交流会,为此实验室特别安排资金配套资助教师、学生进行交流。近3年来,参加了包括美国混凝土协会年会、香港高端论坛、国际水泥基材料纳米改性研究大会、国际水泥化学大会在内的国际会议超过50人次,进行包括会议主题报告、分会报告和墙报展示等20余人次。
加强实质性科研、学术教育国际合作
在有的放矢的广泛交流的同时,注重与上述主流单位进行实质性合作,培育合作机会、学生培养等。如与美国威斯康辛州立大学、香港理工大学建立人才交流和学生培养方案,正积极推进;与相关国家开展国际合作项目的联合申报。
支持、筹办国际会议
实验室代表国内水泥混凝土研究同行积极支持国际同行举办国际学术交流活动。如以国际会议学术委员会成员、主题报告发言人、协办学术活动等形式邀请国内同行参与国际学术活动。积极申办、筹办国际会议,已成功申办2020年第七届混凝土耐久性会议,正积极筹办2018年水泥混凝土纳米改性国际会议,将于2017年5月主办以纳米改性混凝土为主题的国际混凝土超材料论坛既泰山学术论坛,相关安排正有条不紊进行中。
实验室坚持开展高水平、高层次和实质性的国内外交流与合作,近三年,实验室供接待国外学者合作研究、讲学和交流40余人次,涉及美国、英国、德国、荷兰、澳大利亚、巴西和瑞士等国家20多所国际知名水泥混凝土院校和科研机构。
与本实验室长期开展合作国际研究机构清单
序号 |
机构名称 |
1 |
美国西北大学 |
2 |
美国水泥协会PCA |
3 |
美国普渡大学 |
4 |
美国混凝土协会 |
5 |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 |
6 |
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
7 |
美国爱荷华州立大学 |
8 |
美国威斯康辛州立大学 |
9 |
英国利兹大学 |
10 |
英国帝国理工学院 |
11 |
英国伦敦大学学院 |
12 |
英国布鲁诺大学 |
13 |
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 |
14 |
荷兰埃因霍芬理工大学 |
15 |
澳洲莫纳什大学 |
16 |
瑞士洛桑理工学院 |
17 |
葡萄牙贝拉英特拉大学 |
18 |
俄罗斯别尔哥罗德州科技大学 |
19 |
印度建筑研究中心 | |